登录 | 注册
中华羊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羊氏论坛 >> 源流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羊姓起源详析 已阅:10018 / 回复:21(楼主)

一、羊姓起源有四

    1、出自祁姓,以邑名为氏。
   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,以羊舌为氏,春秋末年改为羊氏。“粤稽吾(羊)族,肇开于姬姓,受氏于羊舌,发祥于山西,盛衍于东鲁。”(清·羊国材〔四川三台〕《羊氏族谱序》)
    《羊氏魁公六修宗谱》卷首《本姓源流》记称:“余羊氏系出姬姓,开自黄帝。”可知羊姓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,羊氏的远源在乎姬水之畔。
    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部族首领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称:黄帝“姓公孙,名曰轩辕”。相传他即帝位之后,率领部属建宫室,造舟车,创文字,辨天文,置历法,正音律,其妻嫘祖也教民养蚕、制衣裳等,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,被尊为华夏文明的拓荒者。
    传说黄帝卒后,葬于桥山。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桥山之上,还有黄帝的陵墓。墓前黄帝庙的大殿上题额“人文初祖”四字。
    历史上黄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,乃在山东泰山南麓的龟山一带。据考,黄帝之号“轩辕”即“天鼋”的音转。顾名思义,“天鼋”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。古人认为,“龟甚神灵,降于上天,陷于深渊”,“知人生,知人死”,“是天下之宝也”。考古发现表明,上古崇龟风俗乃源起于东方,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、汶泗流域,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,甚至更早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,有座墓葬曾出土龟甲,这说明当时在泰山之南有一支崇龟部落存在。而黄帝之“黄”,在金文中正为人垂龟甲之象:“黄帝”也就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。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落被认为即是“天鼋氏”,而附近的龟山也被推定为黄帝部族的一个地理标志。
    龟山处于泰山以南、汶水流域的平阳大地之上(今山东新泰市西南),山形酷似巨龟,《诗经·鲁颂》中的“奄有龟蒙”之“龟”,即指此山。山北土地丰沃,古时称之为“龟阴田”。这方轩辕部族发祥肇始的圣地,日后又成为其苗裔羊姓繁衍勃兴的沃土。
    黄帝传子25人,分衍出姬、酉等12姓。其姬姓一系传人有玄嚣、(虫乔)极、帝喾、后稷。此即羊谱《本姓源流》所言:羊氏“开自黄帝,帝四传而生稷”。这位稷,便是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所称的周朝始祖。
    后稷原名弃,因培植了稷,而被世人尊称为后稷。他是帝喾的元子,其母姜源,为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女。稷幼年时喜欢试植豆麻,长大后擅长农业,人们纷纷向他学习。帝尧便任命他为农师,管理农业生产。据说他“使教民山居,随地造区,妍营树之术,三年余,行人无饥乏之色”。稷先后辅佐尧、舜二王,“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,五谷熟而人民育”,“有大功于天下”,以功受封于邰(今陕西武功西南)。稷的后裔周人在《生民》一诗中称颂他:“载生载育,时维后稷。”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,以纪念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巨大贡献。
    由于后稷的辛苦经营,其部族逐渐成为著名的农业氏族。稷之后人公刘率部族由邰地迁居于邠地(今陕西省旬邑西南),开垦荒地,营造宫室,部族得到进一步壮大。到了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,又举族迁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(今陕西省岐山县),在这里规划田地,营屋造邑,设置官吏,奠定了国家的雏形。因姬姓部族居于周原,故从此称为周人,所立之国称周国,古公亶父亦被尊为周太王——八百年周朝王业,由此奠基。
    周人的历史自太王之后,又推进百年,到了太王之孙周文王,族势更加壮大。文王名姬昌,商纣王时受封为“西伯”,即西方诸侯之长。姬昌即位后,礼贤下士,励精图治,深得民心,天下诸侯望风归附。所谓“三分天下(周)有其二”的局面逐渐形成。
    周文王之子周武王,名姬发,即位后继承文王事业,用姜太公、周公为大臣,广施德政,扩充实力。在武王锐意求治下,周族一派生机,兴旺发达。
    当时商纣王荒淫残忍,民怨载道,诸侯纷纷叛离。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,乃联合西、南方国,起兵伐纣。大军渡过盟津 (今河南省孟津西南),与诸侯相会;继之陈师于商郊牧野(今河南省淇县南),作《牧誓》,号召决战。纣王发兵抵抗。两军战于牧野,商军竞相倒戈,全军溃散。纣王见大势已去,逃回都城自焚而死,商朝灭亡。各路诸侯拥戴武王姬发为天子,国号为周。
    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当武王伐纣之时,曾发生一件奇异之事:征伐大军刚刚渡河完毕,只见一团大火从天而降,坠至武王宝帐之顶时,化作一只乌鸦,颜色火红,发出“魄魄”叫声,飞鸣而去。当时都以为这是上天昭示武王伐纣必胜之征兆。即“赤乌流庆”
    武王灭商之后,为了控制被其征服的广阔区域,大力推行“封邦建国,屏藩王室”的分封制度。武王、成王及其继位诸君,先后分封70余国。其中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封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。羊氏谱《本姓源流》记称:“稷十六传而生武王发,发生叔虞,虞封于唐,是为唐侯。”这唐国,便是周代名邦晋国的前身。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2:23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羊姓起源详析 第 1 楼

叔虞字子于,是周武王的庶子,成王的同母弟。传说其母邑姜与成王欢会时,梦到天神宣谕武王:“我将赐汝一个贵子,他名字叫虞,将来要把唐国分封给他,那里是参宿的分野,就让他在那里蕃育自己的子孙。”后来邑姜果然生下一个男孩,他手掌中的纹理宛如一个“虞”字,于是便取名虞。由于他是周武王第三个儿子,又称作叔虞。
    又传说叔虞少时,曾与哥哥周成王一同在花园嬉戏。成王一时高兴,便把一片桐叶剪成圭(一种封侯用的礼器)的形状交给叔虞,说:“就用这个来分封你。”跟随一旁的史官史佚立即把此事记录下来,接着请求择日以封叔虞。成王说:“我只不过与叔虞开个玩笑,你怎么能当真呢?”史佚回答:“天子无戏言,所说的言词都应记录下来,既然已许封叔虞,就应该举行典礼,送他就国。”成王听了,允准了史佚的请求,于是便命太卜(宫廷占卜官员)选择吉日举行盛典,封叔虞为唐侯。
    姬叔虞受封于唐,开创了晋国的巍巍大业。羊谱述云:“唐侯(虞)传位子燮,燮因南有晋水,改国号为晋。”晋由此崛起。
    1993年夏,在山东新泰市羊流镇之羊氏墓群出土了隋代《羊烈墓志》,志石在铭词中追述其先世时写道:“苍帝降精,赤乌流庆;圭桐胙土,掌文膺命。”

    【羊舌受封】
    《羊烈墓志》写道:“佐霸兴功,受氏分姓;世笃繁祉,后昆无竞。”
    晋侯立国后,十四传而至晋武公。武公有一庶子,名曰伯侨。公子伯侨之孙名突,被晋侯封于羊舌(邑名),遂以羊舌为氏,世人称其为羊舌大夫。后来的羊姓,便由这羊舌之地而来。
    羊舌之地,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的范村之东。这个奇特邑名,据说源于一个有关羊舌的故事:晋国有一个名叫李果的人,他的邻居偷窃了一头羊,把羊头送给李果享用。李果不愿接受,又不便当面拒绝,于是就将羊头埋到院中。后来偷羊事发,官吏向李果追查。李果便将羊头掘出,以示差役。这时羊头上肉已尽腐,惟有羊舌尚存。时人无不敬佩李果的清白与厚道,便将其家称为羊舌之家。羊舌邑便由此而来。
    第一代羊舌大夫突出任晋献公的军尉,曾追随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;其子名羊舌职(也作羊殖),为第二代羊舌大夫,历仕晋景公与晋悼公,曾任中军尉之职,二人都是晋国的知名人物。
    羊舌职生有四子,长子羊舌赤,字伯华,食采于铜(革是)(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),故又称铜(革是)伯华;次子羊舌肿,字叔向,封邑于杨(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二十五里古县村),故又称杨肿;三子叔鱼(又作鲋),食邑于乐(今地不详),世称乐王鲋;四子名叔虎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称:“羊舌四族,皆强家也。”其中的羊舌叔向,是广受世人尊仰的一代贤臣。
    羊舌叔向少习《春秋》,以才学知名于晋国。晋悼公召其傅太子彪。后太子嗣位(晋平公),任叔向为太傅,位至上大夫,地位仅次于晋六卿,羊舌一族的势力由此渐盛。后晋国内乱,栾、范相残,羊舌叔虎作为栾氏的党羽被杀,羊舌叔向、羊舌赤兄弟都被牵连入狱,只有羊舌叔鲋因党于范氏而免祸。幸有大臣祁奚冒死相救,叔向兄弟才得获释出狱。
    羊舌叔向复出后再任太傅,又开始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。晋平公十二年(公元前546年),他以副使的身份,随同执政的赵武参加了在宋举行的晋楚十四国弭兵大会,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    羊舌叔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,对当时列国诸侯的变化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。当齐相国晏婴出使晋国,同叔向论及齐国公室衰落的情形时,叔向深有同感:“确实是这样啊。即使我们晋国公室,也已到了季世(末世),战马不驾战车,卿不率领军队,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,步兵的行列没有官长。百姓困疫,而宫室更加奢侈;饿殍相望,而宠姬的财富却多得车载斗量。百姓听到国君的诏令,避之不迭,犹如遇到仇敌。栾、郤、晋、原、狐、续、庆、伯这八家公族,已经沦为低贱吏役。政事在于私家,百姓无所依靠。而国君犹不悔悟,只知道以享乐来消去忧患。公室卑微如此,还能再撑几天?”当晏婴询问他准备如何处置此局时,叔向长叹道:“晋国的公室快完结了。肿听说:公室即将衰败,则其宗族枝叶先尽凋落,公室就跟着凋零了。(月八十)的一宗十一族,只有羊舌氏还在。肿又没有好儿子,公室又没有法度,得到善终就是侥幸,难道还会受到祭祀吗?”这便是史书中著名的“叔向论季世”。羊舌叔向虽无法挽救没落公族的灭亡趋势,但他忠于晋室,刚正不阿,力保平公,以至鞠躬尽瘁,赢得时人的无比敬仰。孔子在评论叔向时,对之极力称赞,云:“叔向,古之遗直也。”羊舌后人更是盛誉其先祖:“叔向为时名卿,立心公直,持身正大,动必由则,言必中理,自是圣贤一类人物。”(四川三台《羊氏族谱》卷三《簪缨录》)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3:17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羊姓起源详析 第 2 楼

羊舌四兄弟之中,晋平公初年叔虎因党附栾氏被诛,余下的羊舌伯华、羊舌叔向、羊舌叔鱼鼎盛于平公一朝。尔后伯华’、叔鱼相继失势,到了晋顷公时期,惟有叔向一门独存。叔向生子伯石,因袭封于杨邑,又称杨食我。
    羊舌公族至晋顷公时日益衰落,而属异姓的六卿却渐次壮大。晋顷公十二年(公元前514年),六卿讨灭公族祁氏,杨食我也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而遭捕杀,羊舌一族遂告灭亡。执握晋政的魏献子把羊舌氏的采邑分为铜(革是)(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)、平阳(今山西临汾县西金殿村)、杨氏(今洪洞县东南十八里)三县,分封给六卿的庶子庶孙及所属之大夫。
    羊舌公族被灭后,其族众为避政治迫害,四处流散,其中一支单姓为羊氏。《通志·氏族略三》记云:“羊氏,即羊舌氏之后,春秋末单为羊氏。”又《姓解》卷二云:“羊氏,《左传》羊舌职大夫之后,子孙有单姓者。”浙江缙云《皿川羊氏宗谱序》(宋蒋通撰)中亦有文追述这段姓氏源起:“羊氏独能推别世系,谱羊舌氏突为鼻祖,按《春秋左传》,羊乃以封邑为氏。唐叔之后,晋之公侯族为大夫,其宗十一,族惟羊舌氏存焉。今平阳、铜疑乃其故里也。后单其姓。”

    2、来自职官名称
     相传与周代的官职羊人有关,是一个由职官名称而来的姓氏。
    羊姓中的一支出于周官“羊人”之后。羊对中国人而言,从太古时起,即是很重要的家畜。3300年前,曾在黄河三角洲繁荣了时的殷朝,在其使用的占骨上也刻着“用羊十牛二”的文字,这意思是指在占卜事情凶吉的祭典中,用十只羊与两只牛作为牲品。到了周代初期,畜牧业更加发达,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。特别是用于作战的马和用于生活的羊,是畜牧业的两个支柱。因此,周王室专门有马官和羊官司掌其事。其中管羊的小吏称为“羊人”,羊人的后代便以官为姓。据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卷七考证,春秋时羊斟即为羊人之后。羊斟仕宋国为军将,宋郑交兵,宋卿华元杀羊以享将士,独不予羊斟。羊斟大怒,遂于阵上倒戈奔郑。此为当时有名的事件。同时又有羊罗,出仕邾国,勇猛善战,曾参加攻打邴国之役,一举破城,立有首功。今出土西周青铜器有“羊卣”及“羊(角止)戈”,为周代羊族文物之遗存。

    3、他姓改姓
    历史上还有一支羊氏,为姑氏所改。姑氏亦为黄帝之后,后易姓为羊。另外宋代名族三槐堂王姓一支也曾改姓羊氏。据清人王先谦《平江王氏谱序》记载:北宋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质,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,居平江县(今湖南平江)南四十里王家坊,他的一支后裔因留居于此。王质的这一支子孙最初改王为羊,是为羊氏。至南宋绍兴年间,本支始祖王孟举始恢复王姓,但所居地仍称羊家坊旧名。

    4、少数民族羊姓
    在数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之中,羊姓也融人部分少数民族的血统。

    【零陵蛮人】
    东汉时期,在零陵(今湖南省永州)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,被称为“零陵蛮人”。其族中就有羊姓。汉和帝永元五年(公兀93年)秋,千余蛮民在首领羊孙的率领下,揭竿而起,他们头著赤帻,焚烧官府。羊孙自称将军,威震一方。州郡官吏仓皇纠集部众,方将这场起事镇压。

    【女真族】
    明代女真族也有以羊为氏者。据张鸿翔《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》载:明代有二羊哈,一为海西考郎兀卫女真人,水乐四年(1406)内附,授三万卫指挥佥事,故后子莽汉嗣;另一人亦为女真人,归化明朝后,官至广宁卫都指挥佥事,故后子羊守忠于正德二年(1507年)八月袭封指挥使。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3:42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羊姓起源详析 第 3 楼

【古代羌人的后裔】
    在今甘肃境内,也有一支羊姓族人,其族可能系古代羌人的后裔。
    《说文解字·羊部》中云:“羌,西戎,羊种也。”指明羌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,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。羌人从殷商时起,便以牧羊为生,“羌”字即系由“羊人”两字合成,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,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。甘肃羊姓出自临夏回族自治州(古称河州)的广河县,后分迁于省内临洮、兰州、天水、民勤及陕西西安、汉中等地。据兰州市城关区71岁的羊德顺先生追述,兰州羊氏系清代同治年间,为避“回乱”(指同治二年河州八坊回民反清起义),由临夏县的太子寺(即今广河县)逃亡至兰州城关拱星墩一带,其命名行辈有“玉德泰子”等字。另外永登县中川镇芦井水村也有羊姓一族,有可能与河州之羊同出一源。

    【回族】
    回族中的羊姓,源于地名。元代名臣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的后裔,因世居“宛平(今北京丰台区)之羊市,故改羊氏”。元朝被推翻后,其后裔为避战乱与政治迫害,迁居山东益都(今青州市)并改羊为杨姓。(一说改姓羊氏乃迁来山东之后,山东青州《杨氏世谱》云:明太祖攻克元大都后,下令“都人”〔元仕宦后裔〕一律南迁,其中有回族杨氏一家居于大都羊市角头,亦遵照律令迁往山东。谱中云:“大明洪武元年〔1368年〕兵取大都,大将军徐达令都人南迁,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……以尝居羊市,易姓为羊。”)以羊为氏的回族还有西域回回虎林比失一支,虎林比失于明英宗正统元年(1436年)人附,授官德州卫百户。其子姓羊名羔儿,羔儿之后改羊为杨,“遂成德州回回望族”。

    【白马人】
    又据邓廷良《白马人的姓氏》一文中介绍: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白马人额珠家,其汉姓中有羊氏。
    除了上述之外,今天的白族、彝族、傣族、黎族、东乡族、僳僳族中都有羊姓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4:06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羊姓起源详析 第 4 楼

二、羊姓迁徙史

    【起源于山西,远徙山东】
    山西是羊姓的发源之所,至今在山西太原,还有羊氏家族的祖庙——晋祠。
    晋祠坐落在太原市南瓮山脚下的晋水之源,这里就是西周叔虞的始封故地。祠为北魏时为纪念叔虞而创建,因濒临晋水,故名晋祠。在洪洞县东南范村,有古羊舌邑故址。
    羊氏于春秋之末由于遭受晋六卿残害,族人被迫四处流徙,当时其主要支系聚居于何地,史书未有明确记载。到了战国末期,已有羊族人物凸现史册,如羊子仕秦为博士,著书百章,为当时儒学名家。秦末天下乱起,羊姓族人为避动荡,其中一支远徙于泰山,历经悠悠百年,终于发展成举朝瞩目的天下甲族。
    泰山古称岱宗,为“五岳”之首,自古便被视为华夏圣山。秦始皇东封泰山,更提高了此山的政治地位,使其名益播于禹域。汉代于山南立郡,名为泰山郡。泰岱山幽谷深,在天下板荡之时,这里每成为民众携家避祸的桃花仙源。战国之末,魏国信陵君之后人卑子便逃人泰山,得全身家。数十年后,晋公族羊舌的苗裔又扶老襁幼,向着岩岩东岳云谷艰难进发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对此记述:“羊舌氏之后……秦乱,徙居泰山。”《羊祉墓志》中亦追述云:“迈种绵基,爰降东莱(指山东);维汉维晋,口隶伊台。”(关于羊氏徙居泰山的年代,尚有东汉一说。晋人李兴《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》云:“公讳祜,字叔子,泰山南城人也。其先晋羊舌大夫之胄,当汉中兴,始自南阳,家于岱野。”但《史记》已记汉初有“齐人”羊胜,可证李兴之说不确。)
    泰山之南百里,有一方城邑名曰“平阳”。春秋时鲁国曾于此设平阳邑,汉代设置东平阳县,隶属于泰山郡,习惯上称之为“泰山平阳”。平阳县之北五十里,有一块连绵丘岭,世称为秃邱。世代相传,这秃邱一带便是羊姓徙止泰山的始居之地。后来遂因羊姓世居于此,地得羊氏之流风,得名“羊流”——即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所在地。
    羊氏在泰山之居地,行政区划上曾数有变更:羊氏初居平阳,至东汉初期,由于战乱,举国户口减少,光武帝遂将天下郡县不足百户者并之。平阳遂被省人梁父。故当时一些羊氏族人也被记为“泰山梁父人”。到了东汉中叶,由于旧平阳县境内羊、鲍等士族大家相继崛起,汉廷又复置平阳县。故史书复将羊续等人称为“泰山平阳人”。西晋初年,晋武帝为酬答羊祜功绩,诏合平阳、梁父、牟、南城、南武阳五县为南城郡(治南城,今山东费县),封祜为南城侯。羊祜虽推让历年,未就此爵,南城郡亦置而旋废,但此专为羊氏而一度设置之南城郡,却成为羊氏一族的盖世荣光,常常与泰山郡望并提以自矜。晋唐史籍上,多称羊氏为“泰山南城人”,即是由于这个原因。羊祜还于晋泰始年间,上表改平阳县为新泰县。新泰之名系取泰山与新甫山之首字而成,其名一直沿用至今。另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,羊氏族人还分别被封为钜平子、钜平侯(钜平故县在泰安市南大汶口与宁阳县北境),世袭数代之久,故有的史书亦称羊氏为“泰山钜平人”。羊氏乡贯虽各史所载略有不同,但其世居之地,一直在今新泰境内,历千年而未易。“泰山”遂成为羊氏的第一郡望。《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》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》及《太平寰宇记》所列兖州泰山郡诸姓,羊氏皆昭然在目。
    定居泰山的这一支羊姓族人,是羊姓最为荣耀的支系。羊氏至东汉时期,已是“七世两千石、卿、校”,渐成衣冠巨族。羊侵于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;其子儒,桓帝时为太常。儒子续,灵帝时历官南阳太守,以清廉著称。宗人羊陟,历官河南尹,为一时清流领袖。随着西晋王朝的建立,泰山羊氏也如丽日中天,达到极盛。羊续孙女羊徽瑜,为司马师之妻;在司马氏代魏的政治变更中,羊祜、羊诱等人立下了重要功勋。故晋立,羊氏“宠遇甚厚”。徽瑜之弟羊祜,历官征南大将军,坐镇襄阳十年,江汉归心,为攻取东吴、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。羊门之女羊献容,为晋惠帝之后。及晋室南渡,羊氏一些族人纷纷渡江,仕于东晋。羊曼、羊鉴、羊玄保、羊欣、羊徽在东晋政坛上各有作为。南北朝时,泰山羊氏仍活跃于政坛,特别是仕于北朝的羊规之一系,更在故里有较大影响。规之子祉,历官梁、秦二州刺史,曾重开褒斜道,沟通南北,意义深远。祉子侃南投萧梁,在侯景之乱中抗击叛军,功勋懋著。侃兄羊深,历官魏中书令,在反抗高欢篡位的激战中殉国。羊烈历仕东魏、北齐,历官义州刺史。烈侄玄正,入隋为民部侍郎。羊氏自东汉兴起,绵延持续直至唐时,首尾达700年,堪称泰山第一望族。《晋书》卷三四《羊祜传》中“世吏二千石,至祜九世,并以清德闻”之语,便是对泰山羊氏族势家风的传神写照。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4:4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羊姓起源详析 第 5 楼

然泰山羊氏自东晋伊始,便不断举家南迁,宋元以后,仍居故里之户族已日渐稀少,所以清人蒋大庆咏羊公故里诗有“故里今仍在,子孙谁姓羊”的感喟之语。
    不过羊氏留居泰山故里的族人虽已为数甚稀,但迄未中绝。清光绪间所修《新泰县乡土志·人类》记载:“羊氏……邑之西乡有羊姓数家,应即其(指羊祜)后裔,然支派不可考也。”今泰安市所属六县市区均有羊姓,除了新泰西乡的羊姓外,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镇亦有羊氏族人,据其谱碑,始祖为羊显之,系明代由新泰羊村迁来泰安,今已历十余世。这些世居泰安的羊姓,正是六朝羊门的直系传人。
    山东羊姓除泰安外,在毗邻的济南市也有分布。济南所属历城县有羊姓一支,据其谱碑记载,先世系明初自枣强(今河北枣强)迁采(一说自山西迁来),始迁祖羊兴,卜居于历城县何赵圈(今历城遥墙镇北河套村)。羊兴生有四子,后裔遂分为四大支,至今已传二十一世,约六十户,人口近二百。

    【迁徙河南】
    汝南(今河南汝南县)为羊姓重要聚居地之一。据汝南《羊氏族谱》记载:“汝南羊氏,肇自典午。”系西晋名将羊祜之后,明初由淮安(今江苏淮安)迁于汝南。但据出土文献,羊姓早在隋代以前便已居于汝南。清末河南洛阳所出隋代《羊玮墓志》称羊玮为“汝南汝阳人”。志石载羊玮之先,显于汉晋,“龙汉区夏,太傅盛其门;大晋江陵,衣冠美其室”。所云“太傅”,或即指羊祜而言(汉晋间别未见羊姓太傅)。至南北朝时,羊玮曾祖羊雄出仕萧梁,天监十三年(514年)除给事中,历任冠军将军、通直散骑常侍、西衡州刺史。祖父羊磊,梁太清元年(547年)除智武将军、通直散骑常侍、梁兴郡开国侯、南司州刺史。羊磊武定末年投魏,除车骑大将军、南司定光诸军事、南司州刺史。北齐立国后,天统间除羊磊使持节征西大将军。其父羊斌,出仕北周,大象二年(580年)除仪同大将军、安昌郡守。羊玮仕隋,开皇十年(590年)除大都督,诚心奉诏,尽力戎行,仁寿元年(601年)除仪同三司,为隋帝所嘉美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授朝请大夫。卒后葬于洛阳。
    汝南羊氏再度崛起,是在明代中期。汝南《羊氏族谱》称:“始祖忠厚传家,诗书启后。越三世,遂发祥于我祖文林郎南溪公。嗣后科第绵延,印绶累若。”所云“南溪公”,指明代名儒羊杰。羊杰为明嘉靖十三年(1538年)举人,历官陕西鄜州知州,博学工文,世称南溪先生。羊杰长子羊可立,历官太常寺卿,曾以弹劾首辅张居正而名震朝野;次子羊可之,官知县。孙羊一中,万历十二年(1584年)举人。曾孙羊琦,清代顺治九年(1652年)进士。汝南羊可立家族,自明初有谱系可考算起,至清代咸丰年间已传至十三世,为汝南一大望族。
    河南洛阳也是羊氏一处世居地。曹魏、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,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。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。由是之故,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。据《羊祉墓志》记载: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。隋代羊玮、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,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。唐代诗人羊士谔,虽题署乡贯为“泰山”,但实居洛阳,他尝作有《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》诗,其欲卜居之女几山,即去洛阳不远(今属河南省宜阳)。根据江苏淮安《羊宗史志》的记载:洛阳羊氏的世居在“洛阳县东安乐乡”,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。除了汝、洛两支,南阳(今河南省南阳)羊姓也颇有声名。

    【徙居江南】
    羊姓族人很早就在江南地区留下他们的踪迹。据《汉书·王莽传》记载:王莽称帝时,有江夏(治今湖北省云梦)羊牧率众起事,有部万余,号下江兵。又据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记载:东汉时期有北海郡守羊元群,其人为“宛陵大姓”。宛陵治所在今安徽宣城。可知其时宛陵羊氏已蔚为大族。除了宛陵,当时还有羊姓族人居于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)。三国吴人徐整《豫章列士传》记载:东汉豫章人羊茂,出任东郡太守,他冬天坐羊皮,夏日睡木板榻,常食白饭充饥,居官清苦自持,是当时著名的廉吏。
    羊氏大举徙居江南,是在西晋之末。由于北方地区陷于五胡混战,中原冠盖纷纷举族南迁,避地江左。泰山羊氏中羊曼等人相继“避难渡江”,此确如河南汝南《羊氏族谱·序》中所言:“西晋之世,中原半为胡虏,元帝东迁建康……叔子(之族)以晋之世臣,扈从罔后。”后族中不断有人自北南奔。他们多聚居于丹阳(今江苏省南京),落地生根,族势复振。南迁羊姓的著名人物有羊玄保、羊希、羊侃、羊鸦仁等,诸羊分仕东晋南朝,各有懿行芳范,载誉史册。此后在唐末及宋元的社会大动荡中,山东、江苏地区的羊姓族人又不断向南迁徙,至于江苏、安徽,再至江西,其足迹遍布江浙、两湖、安徽、江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

作者:218.18.122.* (2007/2/4 11:05:13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21 每页5条 当前1/5页 [1] [2] [3] [4] [5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7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7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羊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3,699.2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羊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